5月20日,小马智行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总营收为1.02亿元,同比增长12%。这主要得益于Robotaxi服务的增长。今年第一季度,其Robotaxi业务收入达1230万元,同比增长200%。 未来Robotaxi依然会是小马智行的布局重点,其第七代Robotaxi将于2025年中期投入量产,并于年底将规模扩大到千台。伴随着政策松绑、成本下探和车队规模扩大,Robotaxi的商业化拐点或将加速到来。小马智行能否凭借第七代技术率先跑通盈利模型,将成为观察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成败的关键样本。
小马智行发布最新一季度财报,Robotaxi业务成最大亮点。
5月20日,小马智行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一季度总营收为140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1.02亿元),同比增长12%。这主要得益于Robotaxi服务的增长。今年第一季度,其Robotaxi业务收入173万美元,同比增长200%。
在小马智行CEO彭军看来,2025年是小马智行的Robotaxi量产之年,随着第七代Robotaxi的自动驾驶系统成本下降,再加上生产提速,2025年底Robotaxi车队规模将扩大到千台。
小马智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三大板块,自动驾驶出行服务(Robotaxi)、自动驾驶货运服务(Robotruck),以及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。
目前,其营收结构尚未完全稳定,仍处于自动驾驶业务商业化探索阶段。
其中,2022-2023年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营收占比超50%;2022年开始,得益于与中国外运合资公司青骓物流车队规模扩大,以及运营里程增加驱动运输服务费提升,Robotruck业务收入提升明显,在当下营收占比最高。
小马智行2025年第一季度各业务营收(千美元)
未来,随着Robotaxi业务朝着规模化量产迈进,从长期维度来看,或将贡献主要营收。
这也是小马智行坚持“Robotaxi业务优先、中国市场优先、一线城市优先”业务战略的原因。
“总之,第七代Robotaxi大规模量产和落地是我们首要任务。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,我们会看到生产的加速和成本的大幅降低,这使得第七代Robotaxi将拥有更好的商业回报。”在财报会环节,彭军如是说。
01
Robotaxi成增长引擎,下一步降本增效
作为小马智行一季度增长最快的业务,Robotaxi收入主要来源两类:乘客车费收入和技术解决方案项目收入。
小马智行Robotaxi开进多个城市市区
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小马智行乘客车费收入增幅明显,同比增长800%。这一方面是因为小马智行在一线城市付费Robotaxi服务的拓展:目前小马智行Robotaxi商业化运营覆盖北上广深等地,总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,覆盖了中心城区、机场和高铁站等关键交通枢纽;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精细化运营策略,一季度注册用户数量环比增长超20%。
与此同时,远程协助员与车辆的比例还在继续扩大,已实现1:20的能力,去年底单个远程协助员还只可以监督10-12辆车。根据小马智行此前规划,未来这一比例还会扩大到1:40,甚至1:50。
下一步,小马智行要降本增效,加速推进Robotaxi业务的规模量产。
其中,最关键的一步是第七代Robotaxi量产落地。
今年4月,上海车展期间,小马智行首发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,三款第七代Robotaxi家族量产车型也集体对外亮相,新车预计将于2025年中期投入量产。
“搭载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方案的Robotaxi车型具备100%车规级零部件、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%、平台化适配设计等特点。”据小马智行CTO楼天城介绍,“通过对于推理计算效率的3倍优化,第七代Robotaxi是全球首款在车规级芯片上实现全场景全天候L4级自动驾驶的车型,这不仅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,更优化了硬件成本。”
楼天城介绍“世界模型+虚拟司机”技术
这背后,是“世界模型(PonyWorld)+虚拟司机(Virtual Driver)”技术的支撑。
楼天城称,PonyWorld构建了高保真训练环境和评估系统,每周生成超过100亿英里的测试数据。
Virtual Driver则在世界模型中持续进化,已能够实现在复杂场景下服务,并不断优化运营成本和效率,从而降低商业保险费用,并降低包括计算平台、激光雷达和其他硬件等成本。
在小马智行看来,第七代Robotaxi是公司迈向量产的里程碑。
与此同时,小马智行还将加速全球化布局。
想要更大的市场、更好的营收,走向全球是必然选择。
自动驾驶公司出海,从市场层面,可以突破增长天花板,寻找更大商业化空间;从技术层面,多样化数据有利于提升算法竞争力;从资本层面,全球化故事能吸引更多投资,支撑长期研发;从竞争层面,自动驾驶行业也存在“赢家通吃”,先发优势至关重要。
因此,近年来一大批自动驾驶企业发布了出海计划,小马智行自然也不例外。
5月6日,小马智行刚刚宣布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,其Robotaxi车队及服务将于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,首站落地中东市场,并计划逐步拓展至更多国际城市。
小马智行将于Uber合作拓展国际市场
此外,今年以来,小马智行已在卢森堡取得Robotaxi测试许可,在韩国首尔江南区开启了路测,还与康福德高启动首个联合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项目。
这一切都是为了加速Robotaxi业务走向大规模商业化,并实现盈利。
不止Robotaxi,小马智行Robotruck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。
财报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,Robotruck服务收入为780万美元,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750万美元增长4.2%,增长主要得益于新客户的贡献。
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则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,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为450万美元。不过,小马智行指出,其域控制器的订单和交付量有所增加,主要受到新的机器人送货客户的推动。
02
研发费用增长明显,小马智行依然亏损
尽管各项业务都有不同层面的进展,但小马智行依然处于亏损状态,且净亏损有所增加。
2025年第一季度,小马智行营业亏损为5600万美元,去年同期为3470万美元;非公认会计准则营业亏损为4700万美元,去年第一季度为3390万美元。
净亏损方面,2025年第一季度,小马智行为3740万美元,去年同期为2080万美元;2025年第一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为2840万美元,2024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2570万美元。
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家族成员
小马智行方面称,这主要由于对第七代Robotaxi量产的大量投入,导致一季度研发费用增加。
从数据来看,2025年第一季度,小马智行研发费用增长明显。
2025年第一季度,小马智行的研发费用为4750万美元,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2970万美元增长59.8%;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研发费用为4060万美元,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2940万美元增长38.1%。
在此之下,小马智行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费用也大幅增长。从去年同期的3730万美元,增长为5840万美元,增幅达56.3%;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营业费用为4930万美元,较去年第一季度的3650万美元增长35.0%。
这背后,除了研发投入的增加,小马智行称,还有IPO后股票奖励、增加员工薪酬和福利等一系列原因。
2024年11月小马智行在美敲钟上市
综合各方面因素,2025年第一季度,小马智行毛利润和毛利率也都有所降低。
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润为230万美元,去年同期为260万美元;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为16.6%,去年第一季度为21.0%。
小马智行指出,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收入结构变化,以及第一季度新机器人送货客户的ADC销售额增加。未来,小马智行将继续积极采取措施,降低毛利率的波动性。
由此,小马智行持有现金等价物及长短期理财投资总额有所下降,从去年底的8.25亿美元,降低至今年一季度的7.385亿美元。
03
用第七代Robotaxi,敲开盈利之门
小马智行的财报折射出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共同困境:技术突破的加速,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依然困难。
这导致,自动驾驶公司处于未盈利状态,是行业普遍问题。
不过,对于实现盈亏平衡,甚至长期盈利,小马智行非常有信心。
就在财报发布前夕,5月14日,彭军和楼天城分别签署协议,自愿延长股份锁定期540天,以表达创始团队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信。
这背后,是对第七代Robotaxi规模化量产的笃定。
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量产传感器方案
彭军强调,第七代Robotaxi将于2025年中期投入量产,并于年底将规模扩大到千台。
为此,小马智行正在做三方面准备。
首先正在丰田汽车、北汽新能源、广汽埃安等主机厂合作,在零部件采购、组装等各方面积极配合,确保Robotaxi保质保量下线。
其次是通过灵活的关键零部件采购方式,以适应Robotaxi的各项需要,并保证供应链的稳定、大规模生产的执行。
三是与各地政府建立良好关系,保证运营的安全、有效推进。
小马智行如此布局背后,是对于Robotaxi商业化落地拐点的看好。
政策方面,2024年以来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等一线城市都有更进一步的无人驾驶政策发布,二线城市中武汉进度较快,目前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政策上都支持收费对外运营。
车辆成本方面,根据东吴证券数据,结合各头部企业信息,目前行业最新一代的前装Robotaxi车型即将大规模量产,单车成本普遍从100万以上下探至30万左右,在此基础上单车毛利有望从-28万压缩至-4万;监督员人车比进一步扩大,正加速Robotaxi单车盈利跑通。
企业层面,头部企业在重点城市多有Robotaxi业务的落地,并大多具备了比肩有人出租车的能力。
在此之下,小马智行提供运营服务的轻资产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。
目前,自动驾驶出行市场主要由三类参与者构成:自动驾驶技术公司、互联网和出行平台,以及主机厂。
其中,以小马智行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合作生态中议价能力高,最有可能同时形成技术壁垒、整车成本和平台流量三重优势。
对比来看,主机厂发力重点在L2辅助驾驶领域,无法完全聚焦自动驾驶技术迭代;互联网与出行平台具备研发与流量优势,但与其他平合作相对较大。
而如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,主要参与Robotaxi运营与技术授权,这种“轻”模式,有利于规避传统车企的销量监控等难题。当然,前提是与主机厂合作获取低成本的车型,以及与打车平台合作获取流量,以构建完整出行生态圈。
这也是彭军坚持,2025年是小马智行规模化的一年的重要原因。
当下,自动驾驶行业已迈过“技术泡沫”低谷,进入“量产定胜负”阶段。短期亏损是科技公司成长必经之路,唯有通过持续研发和生态合作,才能在大规模商业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伴随着政策松绑、成本下探和车队规模扩大,Robotaxi的商业化拐点或将加速到来。小马智行能否凭借第七代技术率先跑通盈利模型,将成为观察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成败的关键样本。
评论: